再來看看本土公司小米。不少人羨慕小米的“社會化營銷”,但如果沒有先期的策略,能有小米在微博、微信上的成果嗎?比如:小米的產品策略:推崇極致的產品主義,及打造手機界的“性價比”概念,將規(guī)模龐大、消費能力有限、卻又追求逼格的用戶擁抱入懷。如果沒有這些,就算微博、微信再活色生香,也是南轅北轍。
這看起來是個“先有雞,還是先有蛋?”的問題。是的,如果公司沒有自己的“品牌憲法”、營銷戰(zhàn)略,Social也沒辦法為其服務。Social就是要讓“品牌認知”大眾化。而顧客無論從哪里接觸到該品牌,對于品牌都有相同的認知感。
德魯克說:“營銷是全局性的事情,必須從最終結果的角度來看,也就是說,必須從客戶角度來看。因此,企業(yè)的所有部門都必須想著營銷,承擔起營銷責任?!盨ocial只是融入其中的一面。其次,Social人的職業(yè)成就感在哪里?
沒有認可——所以,你不快樂。要回答這個問題,先來看看“市面上”對Social這個職業(yè)認識的3個誤區(qū):
1、縮小social的職業(yè)范圍。
我很同意老金說的,“小編這詞語和廣告狗一樣是侮辱性的詞語”。Social的本質是社會化,也就是連接。我很討厭把每天負責更新微信、微博的,等同于“做Social”的。Social是一個廣義的概念。它滲透至公關、營銷等傳統(tǒng)領域,又衍生了粉絲/社群運營、大數據分析、技術驅動型的數字營銷等新崗位。而公關、營銷等傳統(tǒng)領域又包括:做Social策略的、文案創(chuàng)意等。
2、總覺得social是個廉價的活。
比如:微信運營一年:2-3萬。
3、總覺得social可以速成
急功近利地看所謂Social界成功學的書。比如:怎么靠微信一個月賺200萬之類的?
以上兩點,我覺得寫再多,也是浪費筆墨。自己去想吧。
那么,問題來了,你要如何尋找職業(yè)成就感呢?這個問題的另一種表述是:做Social的KpI是什么?
Social人總是被KpI折磨。要不要刷粉?要不要刷效果?
我的看法是:Social之所以刺激,就是能讓你的每一步策略、每一個創(chuàng)意、每一條文案,都接受真實的考驗:粉絲到底買賬嗎?不要總抱怨甲方或老板找你要粉絲增長數。否則,他拿什么來衡量你的工作?做Social的注定要以粉絲的數量和質量來衡量,要天天以粉絲為中心,比粉絲更了解粉絲。否則,要Social干什么?不如直接去投平媒、電視媒體的廣告了。
Social創(chuàng)造了更多的、和消費者的touch points(品牌接觸點),Social人圍繞著touch points工作,整合不同的touch points,從而reach more consumers(觸及更多的目標用戶),獲得social conversation(社交對話),最終得到more deeper consumer insights(更深刻的用戶洞察)。從而對在Social Media的消費群進行界定,再來制定傳播策略,促進銷售。這是一個閉環(huán)。
理解這個閉環(huán),認識粉絲的價值。你就不會對“粉絲增長”看得那么痛苦。最后想說,不要抱怨甲方和老板的各種“Social折磨”。與其抱怨,不如讓自己變得強大、專業(yè)。我相信一句話:你不快樂,那是因為你的能力承載不了你的夢想!
(微信公號:小圈梨)